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教研天地 > 成果成效

2017—2018年度上学期 星星班 音乐律动学期计划

发布时间:2017-12-12

梁琳

一、活动目标

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育人,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调节情绪和改善其感知觉、记忆力、注意力、肢体协调能力,激发交往意愿,提高交往能力。本学期的活动目标,以本班七位学生当前能力为基础,帮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进步、成长。

1.选择适合的音乐,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,稳定学生情绪,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。

2.通过舒缓的音乐及跟随音乐舒展的动作,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,肢体的协调性及动作的美感。

3.让孩子感受音乐起伏变化,通过音乐的音符、节奏和旋律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,从而发展其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能力。

4.目前本班的自闭症儿童处于青春期,大量体能无法消耗,各种问题行为出现频繁,情绪不稳定。增加搏击操的活动,消耗学生多余体能,增强体质。

二、学情分析

武军年:活动参与度最高,整个活动能够保持积极及愉快的情绪。对音乐的节奏、旋律和感知力把握较好,肢体动作协调,舞蹈动作掌握较快。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,但理解能力较差,无法理解较为复杂的任务。

周亚东:参与度有了很大的进步,能够心情愉快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,对于整个活动环节了如指掌,在环节衔接处提醒老师下一环节的内容。对于音乐的感受力逐渐增强,肢体的协调性及表现力也在不断提高。但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力还需进一步加强。

王博:能够跟随着老师的节奏完成整个活动,过程中情绪稳定,参与度较高。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力,但节奏、旋律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简单的舞蹈动作能够进行模仿,肢体紧张感有所缓解。刻板行为出现的频率降低,但还需进一步的努力。

孙家泰:参与到活动的意识增强,对活动流程把握不准,活动中情绪较为稳定。对音乐的节奏感知能力较好,能够跟随音乐做出正确的动作,但肢体较为柔软、无力,导致动作幅度较小,力度不够。

刘翰琳:课堂参与性高,喜欢音乐,在活动中情绪积极且愉快。肢体动作协调,模仿能力强。有意注意时间增长,自言自语情况减少,但对于动作的记忆仍需增强

王梓旭: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,心情起伏变化较为明显。在活动中,喜欢用语言和动作吸引老师的关注。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力较好,由于胆子较小,在活动中肌肉较为紧张,导致动作不够舒展。

岳廷霖:能够跟着老师的节奏完成整个流程,参与度有所增强。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感知力有进步,但专注时间较短,会出现晃手、拍胸脯的刻板行为。手部动作完成度较高,对于弯腰、下蹲等动作完成度低。

三、活动内容

1.师生问好:通过师生问好环节,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使孩子的关注点集中到课堂中,同时养成孩子主动问好的习惯。

2.音乐律动:通过孩子集体模仿的方式进行动作的学习,并通过结对表演、独立表演、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表演的方式进行反复的练习,直到学生能够独立表现。

3.搏击操:将一整套的动作分解,先进行分解动作的学习,在练习分解动作时,循环播放音乐,让孩子熟悉音乐的旋律、节奏等。通过反复练习,动作熟练后,在跟随音乐练习,将音乐和动作进行匹配。

4.大鼓演奏:根据音乐的节奏敲击鼓面、鼓槌和鼓边,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,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。

5.再见歌:采用圆圈的形式,让师生之间呈面对面的状态,采用问答的歌唱形式。


地址: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峰北路85号  电话:0631-5817316  招生电话:0631-5961282

友情链接: 特殊教育网   山东省教师教育网   威海市教育局 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

Copyright © 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.  鲁ICP备16038513号-1  技术支持:奥讯软件